1939年,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鳳慶誕生了一種璀璨的紅茶,換取外匯,抗日救亡,一路驚艷,它曾經是茶葉中的標桿,儲藏倉里的每一份歷史標準茶樣,是滇紅茶的活化石。
“七七”盧溝橋事變事變以后,我國主要茶區相繼淪陷,為維持我國在國外的紅茶市場,換取外匯,支援抗戰,1938年9月,中國茶葉公司派專員鄭鶴春、技術員馮紹裘到云南調查茶葉產銷情況,并于11月初到達鳳慶。馮紹裘先生以當地云南大葉茶一芽二葉鮮葉原料制成紅茶、綠茶樣品各500克,其中,紅茶樣“金色黃毫,湯色紅濃明亮,葉底紅艷發光,香味濃郁,為國內其它省中小葉種的紅茶中所未見?!?
馮紹裘將茶樣郵寄香港茶市,得到了很高的評價。1939年3月8日,馮紹裘受命籌建鳳慶茶廠(當時稱順寧實驗茶廠),同時向皖、浙、湘、贛等省招聘技工,并在鳳慶向當地茶農推廣紅茶改制技術,舉辦培訓班,積極培育制茶技術人員,在馮紹裘的努力下,鳳慶茶廠采取土法上馬,使用人力手推木質三桶揉茶機、腳踏烘茶機、竹編烘籠烘茶等辦法,當年就成功試制出了第一批工夫紅茶共17.4噸,取名“云紅”,并經香港轉銷英國倫敦,獲倫敦市場茶師的高度評價。云南紅茶在國際市場初露頭角,1940年4月,借云南簡稱“滇”又借巍巍西山龍門瞰下秀麗的滇池一水,將“云紅”改為“滇紅”。
云南省鳳慶茶廠(今滇紅集團)既是“滇紅”的誕生地,又是“滇紅”工夫毛茶,紅碎茶兩個毛茶收購樣標準樣和“滇紅工夫茶紅碎茶兩個加工驗收統一標準樣的國家一套制樣單位”,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部審定的云南工夫紅毛茶收購標準樣;中華人民共和國經貿部審定的滇紅工夫紅茶加工、驗收統一標準樣;云南省經貿廳滇紅碎茶加工、驗收統一標準樣。
每一個時期積累的歷史標準茶樣,是一代又一代“滇紅人”對茶執著和堅守的鐵證、是滇紅后輩活的教科書、是滇紅茶的活化石。